诈骗罪
“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此类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犯罪人通常都是披着民间借贷的面纱实施,而且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因此与民事案件中的债权债务纠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必须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将债务纠纷作为犯罪处理,避免打击无辜。
遏制涉疫网络诈骗的法律应对近期以来,全国各地进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阶段,借助电信、互联网终端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结合疫情与救助相关事项衍生出新的骗术,不仅加剧了公民个人的财产风险,也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亟须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人民群众额外的财产损失和风险扩大。
双方缔结婚姻本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行为人以结婚收取彩礼为由,虚构事实欺骗被害人,使被害人陷入错误将财产进行处分,行为人在获得财产后找各种理由推诿,该行为构成诈骗罪。
如何认定被告人主观方面具有诈骗故意认定被告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诈骗故意应当结合被告人的认知能力、既往经历、行为次数和手段、与他人关系、是否故意规避调查等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定。
诈骗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诈骗罪以“数额较大”为入罪起点,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数额标准。另外,相关司法解释还对部分构成诈骗罪的具体行为进行了规定。
诈骗罪法定不起诉的案例及实务认定,由于缺乏某些必要的构成要件,或者案件不一定要通过刑事途径解决,通过刑事专业律师的努力,公诉机关会对公安机关移送的诈骗罪案件作不起诉处理。
最高院关于电信网络诈骗最新司法解释12个重要实务问题解析在2011年解释中关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分别规定为3000元至1万元以上、3万元至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具体金额可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研究确定后备案。
两高一部:电信诈骗致他人身亡或精神失常 将从重处罚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达到相应数额标准,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酌情从重处罚: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冒充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组织、指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在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
用捡到的银行卡取钱 构成信用卡诈骗获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捡到被害人宋某的银行卡并破解密码取钱,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且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李某犯诈骗罪一审刑事判决书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李某犯诈骗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罪名成立,量刑建议适当,应予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