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刑事辩护律师网 旗下网站 
诈骗罪刑事辩护网
品牌服务
大型律所,一流团队!  权威咨询,高效代理!    电话:13691255677  
 

诈骗罪名专题 >> 诈骗罪

诈骗类案件非法占有目的认定规则梳理

日期:2023-07-31 来源:| 作者:| 阅读:0次 [字体: ] 背景色:        

文源 钱钱修行刑辩,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涉版权问题,敬请告知处理。

近期在办理诈骗类案件中,笔者对刑事审判参考、人民司法刊载案例等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中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规则进行了初步梳理,作为本周工作小结。

1

诈骗罪

(一)钢浓公司、武建钢骗取贷款、诈骗案【刑事审判参考第1208号】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必须坚持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判断,不能仅凭被告人供述简单定案。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行为人借款前的资产负债情况,有无还款能力;二是行为人实际借款用途有无保值增值可能;三是行为人有无隐匿财产、恶意转移财产、逃跑等逃避还款义务的行为。

上述情节可以从客观方面反映行为人有无还款意愿和还款可能。对确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正常的投资经营风险等债务人不能控制的因素导致债权人权益损失的,应当尊重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领域,不轻易激化矛盾上升到刑事追责的高度对以欺骗方式获取借款,但借款时确有还款能力,借款后实际用于保值增值业务或者借款合同约定的借款用途,借款逾期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筹措还款的借款人,不宜认定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恶意。对明知自己无还款能力,以欺骗方式获取借款,事后无力归还,造成被害人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对以欺骗方式获取借款,实际用于赌博、挥霍或者违法活动的,造成被害人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对以欺骗方式获取借款,借款逾期后逃跑,或者有隐匿财产、恶意转移财产等恶意逃避还款的行为,造成被害人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接触式婚恋诈骗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审查【人民司法案例】

婚恋诈骗案件中的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可以通过涉案钱款的流动规律进行综合判断。其一,判断行为人与被害人结识的时间与行为人向被害人索要钱款时间点的时间间隔是否短暂。其二,判断行为人给付钱款的数额与被害人给付钱款数额的差额是否悬殊。其三,判断钱款的用途。

(三)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之认定【人民法院报刑事案例】

诈骗罪是刑法规定的较为常见的目的犯,即要求以非法占有目的作为构罪的主观要件。刑法规定的主观要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以客观要件即犯罪行为的外在表现为载体。司法实践中,可通过对表现客观行为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推定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应重点审查以下内容:1.行为人是否使用虚假的身份,存在虚假或明显违法违规的承诺。2. 行为人取得被害人财物后的处置情况。3.行为人事后的态度。4.行为人到案后的辩解。

2

合同诈骗罪

(一)黄志奋合同诈骗案【刑事审判参考271号】

非法占有目的的具体认定,一般有直接主观认定和间接客观推定两种方式,其中,后者可参照《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所规定的6种情形来加以具体认定,包括明知没有履行合同能力或者有效担保,采取欺骗手段与他人签订合同;携带合同对方交付的货、款及合同担保财产逃跑的;挥霍致使其无法返还的;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致使其无法返还的;隐匿货款拒绝返还的;以部分履行合同为诱饵,骗取全部货物后,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其余货款的。

(二)刘恺基合同诈骗案【刑事审判参考646号】

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是司法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青,对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行为人是否具有签订、履行合同的条件,是否创造虚假条件;(2)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约能力;(3)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诈骗行为;(4)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5)行为人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是否有挥霍、挪用及携款潜逃等行为。

(三)高淑华、孙里海合同诈骗案【刑事审判参考1299号】

应当综合合同签订的背景、被告人为生产经营所作出的努力、钱款的去向和用途等方面来判断被告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不能简单地从客观上被告人有欺骗行为直接得出被告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结论。

(四)对非法占有目的的锁定【人民司法案例】

非法占有目的是指行为人将他人财物非法转为己有或第三者所有,且没有归还的意图。非法占有目的作为一种主观要素,最终还是需要客观行为来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毕竟相关纪要或司法解释所规定的资不抵债或者用于非生产经营在审判实践中并不能必然得出存在非法占有目的的结论,这些法律明文规定的行为表现形式仅是判断非法占有目的的要件之一。因案情疑难复杂导致无法直接引用司法解释相关条款对经济诈骗案件中的非法占有目的进行认定,必须根据司法解释精神并结合案件相关证据综合评定。

(五)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人民司法案例】

对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结合主体资格、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履约行为、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事后态度、没有履行合同的原因等方面情况,加以综合判定。在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时,要综合考虑行为人行为前、行为过程中以及行为后的各种情节。行为人在实施侵犯被害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时并未得到他人同意,而在事后获得同意或宽恕,不影响行为构成犯罪。

(六)高收低租案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检察日报案例】

行为人是否存在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目的,是区分合同诈骗与普通民事欺诈的最重要因素。“非法占有目的”属于一种内在思维范畴,除本人外,任何人不得而知。因此在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应当采用刑事推定的方法。

对“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这一推定事实需要见之于客观,即从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来推定其是否存在此目的。这种由“客观”到“主观”的推断,是基于一般人的经验再结合个案事实所做的刑事推定。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推定”与明显违反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有罪推定”“类推”等有着本质的差异,是对已证事实的逻辑推断,也是契合经验和客观规律必要的推论。

3

集资诈骗

(一)集资诈骗犯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人民司法案例】

在公司不具备境外上市的条件且未报经国家证券监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以该公司股票将在境外上市为名,欺骗社会公众,无限量地销售该公司的股权,收取并随意支配、使用投资者交纳的股权转让款,导致广大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无法保障和实现的,应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该行为的性质属于集资诈骗。

(二)非法集资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判定

非法集资的表象通常表现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人是否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应当根据案情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第2款规定的八种情形进行认证,作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司法认定。

(三)使用资金极度不负责任应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对于以欺骗手段非法募集资金但确将募得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建设,最终仍导致投资人损失的案件,若存在行为人不考虑资金使用成本、项目盈利能力是否具有还本付息可能、后续资金不到位就盲目投入等资金使用决策极度不负责行为,因行为人没有返还意思、严重侵害投资人权益、无法推定投资人同意资金实际用途,应当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四)如何认定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检察日报案例】

检察机关在办理集资诈骗犯罪案件时,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一是从融资模式上分析。二是从融资规模上分析。三是从资金流向上分析。四是从投资项目上分析。

4

贷款诈骗罪

(一)陈恒国骗取贷款案【刑事审判参考961号】

认定行为人主上具有占有贷款为目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行为人是通过欺诈手段获取贷款,即行为人实施了刑法193条规定的五项情形之一;(2)行为人到期没有归还贷款;(3)行为人贷款时即明知不具有归还能力或者贷款后实施了某种特定行为,如实施了《纪要》规定的七种情形之一。如果行为人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可以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如果行为人骗取贷款的行为欠缺上述三个条件之一,则一般不应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从而不能认定构成贷款诈骗罪。

值得注意的是,骗取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可能相互转化,甚至导致案件性质从刑事转化为民事,民事转化为刑事。如行为人最初的动机是非法占有贷款,但在取得贷款以后将贷款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受到其他良好因素的影响,其当初的意图发生了变化,贷款期满即归还贷款。这种情形达到追究刑事责任数额标准或者情节标准的,构成骗取贷款罪,未达到刑事责任数额标准的,属于民事欺诈性质。反之,行为人取得贷款之前没有非法占有的意图,但在取得贷款后,客观行为表现出其主观上不愿归还贷款的情形,贷款期满后不予归还,达到数额较大的,则构成贷款诈骗罪。

(二)钢浓公司、武建钢骗取贷款、诈骗案【刑事审判参考第1208号】

除了被告人对其主观目的的供述外,还应结合被告人及被告单位申请贷款之前的经济状况、获取贷款之后的款项用途、款项到期后的还款意愿及还款效果等综合评价,不能仅凭行为人有使用虚假资料骗取贷款的客观行为和实际未能还款的客观结果,片面认定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具体来说,应当主要根据以下三方面情况来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1.贷款之前的经济状况;2.获取贷款后的款项用途;3.款项到期后的还款意愿和实际还款效果。

5

信用卡诈骗罪

骗领信用卡透支其“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认定【检察日报案例】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明确规定“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属于信用卡诈骗罪的情形之一。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并使用,既未经过信用卡名义所有人的允许,也违背了银行批准其申请信用卡并使用的意愿,是纯粹的骗取银行资金行为。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认定规则并不能等同。透支消费本就是信用卡的核心功能,因而当持卡人透支消费后无力偿还涉嫌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时,并不能单纯以持卡人未按规定还款的事实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5652571727。
3G手机


 
1369125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