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广东发生3起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案件,导致受害者猝死或自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新华社发 徐骏 作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罗沙、邹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六部门23日联合发布《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其中明确提出,电信企业要确保到2016年10月底前全部电话实名率达到96%,年底前达到100%。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真实身份信息登记的,一律予以停机。
根据这份通告,自2016年12月1日起,个人通过银行自助柜员机向非同名账户转账的,资金24小时后到账。
通告指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公害,必须坚决依法严惩。凡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人员,必须立即停止一切违法犯罪活动。自通告发布之日起至2016年10月31日,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此规定期限内拒不投案自首的,将依法从严惩处。
通告要求,公安机关要主动出击,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依法立为刑事案件,集中侦破一批案件、打掉一批犯罪团伙、整治一批重点地区,坚决拔掉一批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钉子”。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要依法快侦、快捕、快诉、快审、快判,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展蔓延势头。
电信企业要严格落实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要立即开展一证多卡用户的清理,对同一用户在同一家基础电信企业或同一移动转售企业办理有效使用的电话卡达到5张的,该企业不得为其开办新的电话卡。要采取措施阻断改号软件网上发布、搜索、传播、销售渠道,严格规范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主叫号码传送,加大网内和网间虚假主叫发现与拦截力度,对违规经营的网络电话业务一律依法予以取缔,对违规经营的各级代理商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一律由相关部门吊销执照,并严肃追究民事、行政责任。
各商业银行要抓紧完成借记卡存量清理工作,严格落实“同一客户在同一商业银行开立借记卡原则上不得超过4张”等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出租、出借、出售银行账户(卡)和支付账户,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通告同时提出,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获取、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对泄露、买卖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打击。对互联网上发布的贩卖信息、软件、木马病毒等要及时监控、封堵、删除,对相关网站和网络账号要依法关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通告强调,电信企业、银行、支付机构和银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对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被不法分子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对监管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
延伸阅读:夯实责任向电信诈骗“全面宣战”
新华社记者刘良恒、郑良、叶前
当前,一些不法分子紧跟社会热点,“精心设计”骗术,针对不同群体步步设套,大肆作案,疯狂敛财。电信诈骗愈演愈烈,人民群众损失惨重,向电信诈骗“全面宣战”刻不容缓。
电信诈骗泛滥,与电信、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的管理漏洞密切相关。境外网络改号电话进入千家万户,手机、宽带、上网卡等各类电信业务实名制未落实,虚拟运营商行业管理混乱,非实名银行卡被骗子用来层层转账,第三方支付公司被骗子用来转账“洗钱”……这些漏洞早已存在,遗憾的是至今仍未“亡羊补牢”,还在被不法分子利用。
更有效地打击电信诈骗,难的是破除部门利益藩篱。敢不敢动真格,愿不愿以群众利益为重,考验着相关政府部门的勇气和魄力。对电信诈骗,国务院已经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但电信诈骗之所以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地方部门利益至上思维导致的打击治理不力是重要原因之一。
向电信诈骗“全面宣战”,必须以制度确保责任落实。应立法明确打击电信诈骗多部门协作机制,细化相关部门义务和责任;综治部门应在综治考评、挂牌督办、“一票否决”等方面出台硬措施,分解任务,传导压力。电信行业、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监管部门,应限时督促安全漏洞整改到位。
求解众多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留下的生命拷问,不能再以“突击式”“运动式”执法作答。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范畴,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规划,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相关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严格履行监管责任和社会责任,合力打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攻坚战。